瑜与程普又进南郡……瑜亲跨马擽陈,会流矢中右肋,疮甚,便还。后仁闻瑜卧未起,勒兵就陈。瑜乃自兴,案行军营,激扬吏士,仁由是遂退。——《三国志》
瑜与程普等追破仁军于南郡,瑜为流矢中其右胁,疮甚,卧。仁乃勒兵逼,瑜乃自起舆行军阵间,仁闻收军,退走。权以瑜领南郡,镇江陵。——《建康实录》
《三国志》为“瑜乃自兴”,《建康实录》为“瑜乃自起舆行”,哪一款都督更史实呢?“兴”的繁体是“興”,与“舆”(繁体“輿”)字型接近,那么会不其中一款是另一款的误读误传?
可能性之一:《三国志》误读了原始史料中的“瑜乃自舆”,误传为“瑜乃自兴(興)”。而成书于唐代的《建康实录》勘正了其错误,修改为符合原始记录(比如《吴书》、《吴录》)的“瑜乃自起舆(輿)行”。
可能性之二:《三国志》无误,《建康实录》误读《三国志》(或误读《吴书》、《吴录》)的“兴(興)”字为“舆(輿)”字。
下面分析:
首先,史学典籍虽严肃,但出现误传的可能性不是没有。再加上作者想当然——“那么重的伤还如何跨马,只能舆行了”。
其次,我们所见到的简、繁版《三国志》(海峡两岸的),无论纸媒和电子书,都作“自兴”(自興)。本人查阅了本人的影印版《三国志集解》,也是“興”字。
再次,《建康实录》的史料意义,不如《三国志》及时,不如《吴书》、《吴录》一手,不如《江表传》详尽,无法以之为标准。而且《建安史录》把周瑜攻克江陵算在了建安十三年,不仅与《三国志》矛盾,时间上逻辑上也说不通。所以自己掉了自己的价,不足为凭了。
〖结论〗还是得把《三国志》的“自兴(興)”当作标准款使用。“自起舆(輿)行”只能作为参考。
兴的意思是“起”,本来“卧未起”,所以“乃自兴(興)”。《三国志》没有说明交通工具的问题。而《建康实录》虽然点明了交通工具,但史料价值不充分。那么周瑜受伤时所乘交通工具的问题……
〖结论〗查无所凭。随各位自己YY了!
不过对于心疼小周,受伤了坐车车的童鞋们来说,《建康实录》是个福音(而且与《三国志》没有矛盾冲突哟)。
个人认为,关键看平时小周的出行习惯了。又“跨马擽陈”,前面赤壁时又“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”(车子不能算“轻锐”啊)。突然改变了出行习惯,坐上车车,明摆告诉将士们,主帅伤得很重呀——“谣言是真的!咱们主帅伤势太重了都起不来了!让人扶着抱上车的,能冲着兄弟们摆摆手已经用尽力气了!咱们吴军没有主心骨了!大家还是开小差回家找老婆吧!”
军心就在小周的伤势上,曹仁也是看准了这一点。如果说因为小周的个人魅力甚至容貌来影响军心,他一露面敌人狗眼全瞎了,吴军全喝了迷魂汤,这也是坑家所言。小周既然忍伤冒险案行,就是为了让将士们看看他身体很好(装的),完全能作主。再说,骑马也非重体力劳动,而且网上高手们研究,吴国已经有了早期马镫。对于一个“跨马擽陈”的雄烈筒子来说,保持不会“眼一黑栽下来”也不是太大问题。而且小周动作还很多,不仅仅是走一圈,还要“激扬吏士”——这句话表明无论口头语言还是肢体动作都比较丰富。与其演讲激动了从车上站起来振臂高呼(保持平衡不易),不如直接骑马简单点

另外,我们可以字从“興”、“輿”两字来探索蛛丝马迹。
《说文解字》上说,興为“起也。从舁从同。同力也。”輿则是“車輿也。从車舁聲。”
“兴(興)”、“舆(輿)”两字意、形接近。严白虎大名严兴(興),弟弟叫严舆(輿),说明两字的“血缘”。所有还真会误读误传的可能。“興”也有交通工具的本意,字形外“舁”内“同”,“舁”的意思是抬、举,也是轿子。汉代轿子使用的比较少,又叫“肩舆”。于是是否有一种可能,小周“自兴”是“自己做轿子”的意思?
加上老畅三曾经有人提出“案行”是“用案抬着行”(因为伤重只能抬着)。于是,小周受伤时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有了四种:
1、跨马;2、舆行;3、用轿子抬着;4、用案抬着。 最好能有5、……6、……
这这这俺都糊涂了!怎么史家总是制造无头案呢?还求高手们指导纠正。